智能合约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传统我们签一个纸质合约,比如说 A 和 B 签约,可以是先由 A 起草,然后 B 需要去看一遍没问题后(如果有问题可能还要来回好多次修改),双方才在协议最后签字,这份合约才算生效了受法律保护。那么在智能合约领域,『看合约内容是否有问题』这个动作怎么完成呢?因为智能合约实际上是代码,那是不是就要求签合约的各方都要有合约代码的阅读能力?

更进一步,商务合约往往比个人之间的还要复杂,这样才会有大公司法务部门存在的意义,那这个映射到智能合约上是怎么样的?

哦,这个比较开发的问题。

@kaikai, @cipher, @Ashleyan 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终极状态可能是的,目前在行业内可能会设计一些DSL来实现特殊场景下的智能合约编写。现实情况是合同情况会比较多,特别有些属于要解释的内容,这里用合约实现并不完备,需要用链外的方式来进行确定。仲裁,陪审这些如果变成链外的信息来源,可能有助于合同逻辑的上链,通过他们来确定释义。
邀请 @euzephyr回答。

1赞

我们现实中情形签订比如租房,可以自己找个模板,也可以专业人士起草。对应的合约这里可能也会是这样,首先会有针对某些特定场景的模板合约可以签订,复杂一点的可能会需要第三方专业人士(类比律师)来起草

智能合约对应的的法务部门,法务部门是在法律系统之上,我觉得首先的问题是映射到智能合约上的法律系统是什么样的?

我理解个人场景因为有『普适性』,模板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且所谓的模板,可能最初最初也是由专业律师起草(很多专业的条款表述一般人写不出来),然后经过几轮成功使用后沉淀下来大家都信任并用它。那这样可以扩展一个问题:现在区块链世界有这样的专业机构可以帮你写合约或者审合约吗?(以太坊上应该已经很多合约了,那些都是程序员之间在玩耍吗?)

至于区块链上的法律系统,个人理解就是代码,code is law 嘛,如果这样的话那是不是未来全民区块链的场景想要实现有个前提就是人人都有阅读并理解智能合约代码的能力?

去年我也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时我的思路是这样:

  1. 设计一个模板,这个模板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 (比如现在我们签的劳动合同之类),当与用户交流的时候,只填一些关键部分 (比如几号发工资,薪资多少,有效期多久之类的),这样大家使双方都能看得懂。

  2. 设计一个工具,将 1 中合同的 “模板 + 所签的数据” 自动转化为一个智能合约。

  3. 然后将所生成的智能合约的 原代码 存证到链上,当然还包括 第 1 步中的文字到 二进制 的工具版本相关的信息,目的是可以使二进制可以溯源。(注:可以是公信机构提供的存证服务,该存证具有法律效力)。

  4. 将智能合约部署到链上。
    4.1 (可选)合同签订方质押一定的毁约资产到 layer1 上,实际上部分的毁约条款是放到这里执行的。

  5. 合约执行。

  6. 若合同按预期 (签订时的双方说明)执行,皆大欢喜,到期合同结束。

  7. 若存在一方毁约,则根据 4.1 执行。

  8. 若双方中一方对智能合约执行结果有争议,则到 3 存证 处进行溯源审计,到了这里,应该是法律机构介入,最后根据相关的责任进行审判。

我乱想一通,没有验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