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能为疫情做些什么?

自 2019 年 12 月 8 日武汉发现第一例原因不明肺炎开始,到疫情爆发,出现一些控制难度较大,管理较为复杂的情况,如疫情信息上报与公布问题,物资捐赠接收与分配情况,人员流动较大以及人员报备流动信息可信度与完整性不高等情况。区块链的天然属性决定了这门技术能够在这些问题的管理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此次疫情,溪塔科技研究院提出四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传染病直报系统与横向预警功能

中国在经历 2003 年 SARS 疫情之后花重金建立了中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简称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对各类传染性疾病展开监测与报告,不明原因肺炎更是监测、报告的重点。网络直报系统覆盖了全国所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覆盖 98% 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 96% 的乡镇卫生院。这些医院均可在网络系统中点击报告病例,不用通过逐级审批,中国疾控中心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并且中国疾控中心有一组人专门监测该系统,一旦发现某地上报不明肺炎超过 5 例,就会自动触发核查机制,即中国疾控中心一旦发现某个地方的疫情,会派专家组前去进行流调、病人的访视、采取样本等,在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之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及处理办法。

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报告,医院上、下相关部门想截也截不住。第二大特点是,系统报告的是传染病例个案,除个人隐私以外的就医信息都包含在内,而非每月汇总数据类的数字上报。第三大特点则是,系统内报告是即时的,几个小时、一天之内就将数据报至中国疾控中心。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在大爆发之前,就已被上报至传染病直报系统。《长江日报》的报道披露了这一消息:2019 年 12 月 29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和院方一起上报 4 例病例,为“不明原因肺炎”。

由于传染病直报系统上报为医院到中国疾控中心的直报系统,除上报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外,其他医院均不知道有“不明原因肺炎”的发生,医院之间、公众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而此次疫情难点在于此病毒传播性非常强,传播速度非常快,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与病患接触过的人被传染的可能性极大,中国疾控中心在调查,核实的这段时间内,病毒也在迅速扩张。因此, 传染病直报系统在实现“纵向病情直报”的功能之外,还应实现 ”横向信息共享”功能 ,如此一来,某医院上报首例病例时,系统内其他医院可知悉信息并做好应急及预警措施。

出于对病人隐私的保护,通常情况下医院不会共享病患信息,也没有共享途径。将区块链技术附加于传染病直报系统中,可实现将原有的“纵向病情上报”发展为”纵向病情上报+横向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合理范围内有效信息的共享达到预警效果。由于原本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仅包含上报病例中的内容,发病时间、诊断时间等信息,去除姓名、职业以外的基本个人信息,所以是对病人的隐私有所保护的。

各乡镇级医院加入直报系统的方式改为以节点方式加入,当某医院发现不明原因传染病上报后,中国疾控中心收到疫情信息。由于整个系统对系统内节点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系统内所有人公开,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因此系统内其他医院也能够在收到相关信息,进而采取应急机制。这就节省了从国家疾控中心派专家组调研,到最后确定给出建议及办法的这段时间。

二、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传染病直报系统,以及溪塔研究院所提出的基于传染病直报系统所增加的预警功能,都是在疫情前期还不确定时候的一个信息上报和共享平台。疫情确认并爆发后,攻克疫情的过程当中,疫情信息公布与医疗信息的共享一样至关重要。

将区块链底层技术与大数据结合,通过疫情信息的数据上报与分析,协助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方便国家对基层在疫情攻克工作中的审核与监管,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

全国各地县级以上医院、各地卫健委、相关机构等均加入到该系统中。各地医院每日随时上报疫情发展信息,数据录入后分为两组数据,一组为每日新增病例数目与累计病例数目,另一组则为病情详细信息。

第一组数据由相关数据分析员每日定点进行查询及汇总,并在每天固定时间内将汇总数据发送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再将信息以热力图及柱状排序图形式公开给公众,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篡改成本非常高,并且可确权到每一环节的数据录入人,数据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权威性。

另一组数据则为新型冠状病毒确诊者、疑似者的所有就诊信息。常规情况下,出于对病患隐私信息的保护,医院是不会进行病人及病情的数据分析及共享的。但由于此次疫情的特殊性,为了更好的控制疫情发展,应当针对此次疫情进行病例信息共享。这组数据主要共享目的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方便科研机构、医药研究所、科学家、政府机构等有效获取病例信息,早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诱因,尽快找到治愈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手段,研制预防此类型病毒的疫苗。另一方面则是节省医护人员在各类表格信息填写的时间。

据了解,近期防疫期间,医护人员每天都要耗费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填写由各部门下发的各类型表格,但实际上表格内容基本都是相同的,正是由于此次疫情患者信息在各医院及相关部门的不互通问题,导致这种局面。

因此, 一个既能够共享病患信息,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病患隐私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区块链在其中能够发会的作用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录入信息的自动流转,使各相关部门快速获取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区块链系统进行节点的权限控制,比如说各地医院有病情信息写入权,各科研机构及药物研究所具有数据下载权,数据分析员具有数据可读权等等。由于区块链的全流程公开透明特性,监管机构作为节点加入可提高基层监管效率,实现时事、穿透性监管,节省大量时间及不必要的工作。同时,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实现了对数据录入者的信息录入确权功能,一旦在日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层层查找问题的源头。

三、点对点公益系统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公众针对此次武汉红十字会在分配捐赠物资上是否合理,以及武汉红十字会是否越权做了非职能范围内的事,以及整个捐赠流程的不透明度展开热议。事后研究院对红十字会进行查询,发现其确实具备”依法接受中国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职能,这点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接受捐赠后对于物资处理的公开,以及物资的合理、精准分配。目前除红十字会以外的网络捐赠也比较火爆,如蚂蚁区块链所做的爱心捐赠。但在蚂蚁区块链公益链上,目前只存有捐赠项目信息,用户捐赠信息,从其将资金交予慈善机构后,信息开始出现缺失,资金的采购信息,物流信息及发放信息等关键信息在链上均看不到。

因此,如果传统慈善组织不加入到基于区块链的公益系统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该捐赠途径相当于形同虚设。真正的点对点公益系统,还是需要传统慈善组织的加入。

在如此紧急情况下捐赠的各类型物资的流向、时间、经手方、经手方经手时的数量等信息,应该更加清晰准确,达到全民捐赠全民监控的效果。同样,捐赠的资金购买了什么物资、购买单价、数量、购买物品的流向等问题也应该实现全流程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捐赠实现真正的公益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大家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所捐赠的钱款究竟买了什么,去了哪里,公众才会真正有公益事业的参与感,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大家积极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基于区块链的物资捐赠信息系统,主要目的是实现点对点的物资捐赠。 可将各物资捐赠方、物资受赠方、物资中途接收机构、物资分配方、物流承运方、监管机构等分别加入到该系统中,建立一个真正点对点,端到端的公益捐赠系统。其实,这类型点对点的平台在公众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比如说现有的网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对现有网购平台附加区块链技术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实现一个点对点公益系统。

物资类捐赠,从捐赠方开始进行信息登记上链,物流承运方确认信息无问题后系统进行确认,开展承运工作,物资流入到各部门时,各部门清晰、准确、及时地披露物资流入方、流入时间、流入数量、流出方等相关信息。全流程的公开透明实现从捐赠方到受赠方的了点对点捐赠,使捐赠方更加放心,受赠方更快获得物资。同时,由于不涉及敏感信息,所以可以实现捐赠流程全民公开,这不仅可以为慈善部门带来公信力,也方便其下一次慈善捐赠发起工作。在该平台中,还可以将各部门职责登记在链,大家可通过查询明确清楚各部门职能。

同样,资金类捐赠,则从资金捐赠方开始登记捐赠资金数量,资金统一收集方确认收到款项后进行系统确认,然后将资金所购买的物资信息,及物资流转信息同上述流程全部登记上链,实现”现金捐赠方 - 物资售卖方 - 物资受赠方” 的点对点捐赠。

同时,针对特定项目特定的资金捐赠,还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物资线上信息的自动流转,触发银行进行转款,保证专款专用的同时提高资金捐赠的效率。原本仅具备中介职能的相关慈善机构也可在此之上增加慈善捐赠的监管职能,让慈善捐赠更加规范。

四、患者密切接触者匹配系统

从疫情发生以来,分别经历了武汉万人宴以及春运两大人员大型流动的情况。为了使病情更好的被控制,需要对与病患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因此,找寻与病患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研究院认为可以打造一个基于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病患密切接触者”匹配系统。当有人确诊后,有关机构通过申请获取此人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行动轨迹信息,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通过区块链技术,在隐去能够识别自然人身份的所有隐私信息的情况下将其活动范围在系统中进行共享。

公民通过平台”匹配测试”入口,录入其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行动轨迹进行数据碰撞测试,如果行动轨迹在危险范围内,返回匹配结果为“Yes”,反之为”No“,相关方同样可接收到”Yes”或”No“的匹配信息。

由于匹配系统有区块链技术保障,公民在进行匹配测试时,匹配信息以不泄露个人隐私的公钥地址来发送给相关方,然后再将此公钥 ID 报送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锁定与病患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的自然人身份,再安排其进行隔离观察。